重新解读"市场化":市场化是医疗服务市场优化

时间
2006-04-13

医院不能完全市场化,但医院又要充分满足市场需求。市场原本是医疗服务不可回避的目标性概念,但医疗服务真正面对“市场”的时候往往又态度暧昧。这种认知的游移成为今天医疗行为备受非议的根源。医改的首要任务,应该是给“市场”一个说法,在行政责任与市场需求之间有一个明确的界定。桂林卫生局通过强有力的政府作为对“医院市场化”作出重新解读——市场化是市场优化,是以医疗服务“市场优化”因应医疗机构“市场异化”。这一思路充满启发意义。

长期以来,医院已经习惯了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左右逢源,成为“模糊市场化”的最大受益者。涉及权利时,院方会强调自己公立医院的福利属性,要财政投入,要政策优惠,要资源支持;涉及到义务,则强调体制限制,自身需求,市场规律。如果医院时时抱怨的“政府财政投入只够负担医院离退休职工工资”所言不虚,那一些医院高达数亿元的资金储备从何而来?他们“创收”的利润率何以如此惊人?部分医务人员显然更钟情于自己的市场身份,否则,作出“妇幼医院原来投入很大,医务人员待遇较好,与四院合并后,感觉很吃亏,起码对妇幼医院的员工不公平”的抱怨就很难解释——妇幼医院不也是公立医院吗?其投入当然也是政府的投入,现在按政府指令与别的医院合并,有什么公平不公平?

医院该不该市场化,或部分引入市场机制,对于这个问题理论上还可以探讨。但最怕以严禁市场化经营之名,行牟取暴利之实。加大政府投入困难重重,在这种情况下,确保医疗服务能够不追逐利润回归公益层面,需要更多的操作设计和政策支持。桂林市卫生局通过强力手段完成所属医疗机构重组的目标很明确,通过发挥现有优势,减少重复建设,盘活医疗资源,既满足了市民看病需求,也增强了医疗机构整体的生存能力。

加大行政调控力度,而不一味追加财政投入,这种集约化的行政作为,最终成为支持“医院不能完全市场化”的有力证据。在理性认知和有效作为之下,原来困扰医院的所谓“市场化”问题不再是问题。桂林市卫生局对待市场的态度相当大胆:“当三家综合医院床位使用率达到85%以上时,卫生局将放开大型综合医院审批,允许有实力的中外资本进入桂林医疗市场”。“逐步放开民营个体医疗市场,取消了每年只审批一两家个体医疗诊所的数量限制。取消‘个体门诊部离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站500米以上’的规定”。这种大胆的背后是政府强化监管的努力。职能优化带来市场环境优化,通过行政调控与市场调节,民营医院与和公立医院实现平等竞争,医疗服务能力整体提升,不论从哪个角度说,这些都是我们期望见到的结果。

不能简单地把市场经济理解为减少政府介入。事实上,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行政调控能力正面临更高要求,在更多时候,行政管理介入不是太多,而是远远不够——不够主动,不够有效。解决就医难、看病贵、医疗机构条块分割……少了政府作为这一关键环节,难有收益。